close

2012 重走朱子之路心得

黃學文

        每做一件事情總會時不時地超出我們的預料,不管結果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像這次參加朱子之路一樣,它帶給我的感受就超出了我的預期。一開始老師打電話給我的時候我還在猶豫是否要參加,現在活動結束了,回頭想想,我對我當時的決定感到很慶倖。

        朱子之路是一次海峽兩岸四省以及少部分國外漢學研究學者參加的團體的旅行,更是一次對中國古文化(主要是程朱理學)的傳承與交流的文化之旅。早些年的時候看過餘秋雨的《文化苦旅》,餘秋雨在遊歷山水風物之中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展示了中國文人的艱難心路,更是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的文化「苦旅」。我想我們這次重走朱子之路的目的也許提不到餘秋雨的那種高度,但至少體現了一個學者和一個炎黃子孫對中國古文化的應有人文關懷,也切身體驗了一代「素王」朱熹的韻味人生和人格魅力。

       《禮記.學記》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的一生就是要在不停地學習中度過,這和一個人是不是學生沒有多大關係,我們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學習,也不應該停止學習和探討。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雕琢自己的過程,一個不斷使自己知道的過程。通過這次活動,我認識到中國古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富有深厚底蘊的。一個朱熹就讓我們有這麼多的教授、碩博、學者為之傾心專研,那麼作為一個後來人,我們更應該在學習中傳承,在傳承中取捨,不能讓這種傳承之風、研究之路到我們的手中悄然消逝。當然,這種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抽象的、需要潛移默化的說詞與行為。時代不一樣了,環境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在現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情況下,我們強調古為今用,那麼什麼樣的「古」怎麼才能為「今」所用?在馬克思主義強調物質第一位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能正確對待中國古文化?是否能在浮華躁動的鎂光燈下靜心地把古文化的精華加以傳承和發揚?我們現在每天高調的喊著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口號,但是僅用馬克思主義就可以建設好嗎?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堅持馬克思主義是沒有錯的,但是作為一個具體的社會主義國家,又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國情。

        我們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豐厚深層的文化底蘊,這種文化對我們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根深蒂固的。我們要謀求造福於民的社會主義建設,就絕對不能脫離這個社會實際。相反,我們應該在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答案,去尋找與現代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切合點,去實現中國古文化的「現代轉換」,這也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國古文化學者、傳承者義不容辭的期望和責任。我很同意朱傑人教授的一個觀點,朱子的「禮」、「義」等倫理道德觀本身是沒有錯的,朱子的出發點是為了「明人倫,興教化」,是有益於社會的,只是被封建統治者巧妙地利用了而已。現在我們的社會進步了,變得更加的開明、自由,如果我們能善用朱子倫理道德觀的精華,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都將大有脾益。

       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是參加這次活動給我的又一個切身體會。我們的這次活動不只是簡單的「坐而論道」,更重要的是我們「起而行之」。在朱子誕生地三明尤溪,我看到了《觀書有感》中的「半畝方塘」;天游峰下武夷精舍的「拜師禮」,感受古人師生之間的尊師遺風;在九曲溪上體會「船在水上漂,人在畫中游」的怡然心境,體會朱熹八百年前逆流而上,吟詠武夷棹歌的儒雅正氣;建陽黃坑的歷經百年風霜依然屹立不倒的「考亭書院」;九峰山下祭拜寧靜的朱熹夫婦之墓;五夫鎮上,聽聞朱母蓮子教子的良苦用心;江西鉛山鵝湖書院殿前,鵝湖之辯歷歷在目,引領我們對做學問的思考。走在朱子之路上,如今想來,一點一滴還意猶未盡,這些幾百年前的遺跡就像活化石一樣,穿越歷史的滄桑,時刻教化著我,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我個人認為重走朱子之路的最大特色就在於我們將學術思想與實踐體驗融為了一體,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要說朱熹,學了中國歷史的有幾個人不知道的,但是有多少人對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存在著誤解,又有多少人對朱熹的哲學思想、教育事蹟有過細緻的學習和研究,同時又有幾個人可以這樣花費人力與物力在朱子之路上去切身體會朱子的一生。由此觀之,我們現在的人是多麼地不關心傳統文化,不瞭解傳統文化,所以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活動的主辦和承辦單位給予我這樣的機會,讓我參加這次活動,體會到中國古文化精華部分的可愛和魅力,重走朱熹先賢曾走過的路,感受朱熹的一生的路。這也是一次走進傳統文化之路,尤其是在鵝湖書院靜坐的時候,就像穿越了歷史的長河,坐在八百年前的書院的門前,靜心聆聽聽先賢的孜孜教誨一般。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次活動的參與者有來自兩岸高校的學長學姐,還有來自海外的一些朋友,本著傳承朱子文化的精神,為了共同的文化理念,他們有的人是不遠萬里來到福建,參加重走朱子之路上的活動,我能有幸與他們相識相知,就是一種緣,我更應該珍惜這份緣。承辦方這次的宿舍安排也是良苦用心,特意將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師生安排在一起,有助於海峽兩岸以及不同學校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是由心而發的、自由的、全方位的。在學術上,我是作為一個學習者和他們互相探討,在生活中,我又是作為一個朋友與他們交流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德國朋友那裡我學會了第一句德語「Guten Tag (你好)」,還有和日本朋友以及其他團體成員的合影我將一直珍藏。我的舍友是武漢大學的哲學博士,為人謙和恭敬,我們互相交流,關於考研,關於教育,關於歷史,關於工作,有時我也和他爭辯,但是我想正是在這種起伏的友好的交流中我們共同進步了,我們的友誼加深了。我給他講武夷學院,講我在學校的生活,他也給我講武漢大學,我們約好有機會我去武漢大學看櫻花,到時請他當導遊呢!

       七天的時間不長,但七天的朝夕相處卻足以凝聚我們的感情。也許是七天以來休戚與共、如影隨形的那份快樂讓我暫時忘記了離別的不舍,所以當看著離去車上的臺灣朋友們向我們揮手道別的那一刻,我會感覺到離別是那麼的突然,以至於我還沒想好要用什麼樣的表情來歡送他們,我只是感到我的眼角有點濕潤了。我是真的不舍,我們大陸和臺灣相隔了半個多世紀,我作為一個平凡普通的學生,與他們相見相知的機會是多麼的少之又少。我想,這種以文化為載體的兩岸交流是我們海峽兩岸學者的共同心聲,共同願望,我自己也盼望著能有機會去臺灣感受祖國寶島的風土人情呢!

           我是一個愛好拍攝的人,一個喜歡記錄生活的人,我珍惜生活饋贈給我的美好。我很慶倖自己能用手中的相機拍攝下這次行程的全部,那些可愛的人,美麗的風景,細細的感悟,都將成為我這個暑假和人生路上最美的記憶。(黃學文:武夷學院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fucian25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