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夫子與我的驚奇之旅

陳貞如(臺灣)

旅行,對我來說,就像是探險一般有趣。不管是期待已久的計畫之旅,或者是興之所至的衝動之旅,往往神秘而充滿期待。縱使生活中計畫總是跟不上變化,乘興而出也可能敗興而歸,但旅行就是這麼一回事,充滿不確定性,卻又吸引著每一位旅人的腳步。或許是流浪放逐的浪漫因素作祟,或許是不安現狀的劣根性發作,我想我正是著迷於邁開大步後的難以預料,從擔心而期待著邂逅旅程中的人、事、物。200986日,我,正前往朱子之路,品味朱老夫子與我的驚奇與意外。

古今交錯的融合之感

        從臺灣到福州航程不過短短一、二小時,我卻彷彿乘坐了時光機器回到過去,在千百年的時空中穿梭來回。深夜從機場到飯店,一切熟悉的就好像在臺灣旅遊一般,或許是舟車勞頓,減去了我的興奮和新鮮,呼嚕一下便找周公下棋去了。直到清晨坐上巴士,旅程才真正開始。

        在開往尤溪的路上,疲憊未消的大家都抓緊時間閉目養神,但崎嶇的山路無法讓人安穩的休息,在搖頭晃腦、半夢半醒之間,映入眼簾的是青山腳下的河邊古厝,白色的牆面搭配著咖啡色的棟樑、高掛的大紅燈籠,前方的河水中,正有艘架著屋頂的小船緩緩前進著,就好比是電影戲劇中文人乘船進京趕考的那幕一樣的熟悉,朦朧之中,我還沒完全意識到自己身在何處,只是驚歎於眼前的一切,無奈車輛的疾行顛簸、逆走的古厝,很快的便將我拉回現實,只能連忙拿起相機,抓住這停留在過去的片刻寧靜與緩慢,便繼續讓巴士領著我前進。

        除了風土民情不同所形成的古今交錯外,我們更到過朱子故居以及諸多書院,如南溪書院、雲根書院、考亭書院、武夷精舍、鵝湖書院等舊址,雖然建造之初的樣貌已不復可見,取而代之的是重新營造翻修後的嶄新面貌(其中值得一提的,武夷精舍所保留下來的兩道牆與地磚,形成屋舍中的奇異景象,古今交錯之感愈發強烈,卻又是如此理所當然,一種難以言喻的違和感,令人驚奇),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建築座落的地理位置,當我面對著朱子曾經凝視過的青山綠水,我不禁好奇著朱子的生活與其所思所感,看著身邊的師長、同學,一幅幅古今重疊的圖像漸漸浮現,我的心中似乎有了答案。師長間的討論,不就像是朱子與同好、友人的對談;師生間的相處,就好比朱子對門人的教導;學生間的交流,如同當時朱子門人的論學。古今雖然錯落,卻也巧妙地的融合為一,因為現在必然包含著過去,過去又蘊含著現在,就好比五夫裡的朱子巷、社倉一般,古今錯落卻又是這般微妙而自然,我們的造訪,其實也正寫下了一段歷史。縱使古往今來,日升月落,我們已無法窺探變遷的過往,但在每一位師長言談行處中,所看到的正是對於朱子當年對於生命學思永恆的堅持與無私的傳承。

名山大川的閒逸與省思

        雖然從小一直生活在都市裡,但愛玩的我假日偶爾也和家人到郊區爬登風景山區,或是到花東一帶遠眺青翠的山峰,雖然不是挑戰極限的登山愛好者,但與山親近的機會也不算少,但我仍然震懾於福建地區的山林美景。這麼說吧,臺灣人口稠密、幅員狹小,卻也擁有各式各樣的山,有的小巧玲瓏,有的嚴峻高聳,但相較於大陸的山來說,總是缺少了層層疊疊、綿延不斷的氣勢。在七天的旅程中,多半以車代步,當我們賓士於公路之上,兩旁總是不乏青山綠水輪替相伴,隨處可見釉綠的山林、清新的梯田原野,近山之後是遠山,遠山之後更是一座座似大又小的峰巒,隱略可見地躲在雲嵐身後,有時也會看見小屋一二坐落於山林溪水懷抱之中,佳景如此,煩惱也就拋諸腦後了。無怪乎仕隱情懷常見諸於中國文人作品之中,我終於理解了千百萬年來歷朝歷代拋棄名利,只求遠離塵囂的隱逸之士,為何真能決心歸隱、也似乎體會到陶淵明所說的性本愛丘山的境界。即使不是遭逢困境,隱居,也可以只是因為山很美麗。

        另外,武夷山當地有此一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好不容易來到福建的我們,當然不滿足於公路山水,即使天公不作美,也定要走訪道教第十六洞天武夷仙山。走進武夷山就等於走入了神話、傳說之中,三十六峰每一座奇形怪狀的山峰,如大王、玉女峰、曬布岩、仙掌峰、鷹嘴岩等都有其由來故事,讓我們在攻佔天遊峰頂與尋找水簾洞、大紅袍過程中,抹去了汗雨夾雜的勞累,多了許多樂趣與驚奇。而一整天下來,大自然的力量給了我許多啟示,我們從早上一覽眾山小的至高,到下午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渺小,正揭示著我們存在的意義,身處於天地萬物之間,人類本是微小的存在,但卻又蘊含著無限的可能,唯有人類方能在時間的洪流中,留下歷史,延續精神生命。除此之外,面對大自然的浩瀚與壯麗,也提醒著我為人處事須時時不忘謙虛與反省。

聖人氣象的朱子之路

        重新認識朱子,可以說是我這趟旅程最大的收穫之一。在短短七天之中,我們走過朱子的誕生、家庭、求學、為官為師,從小到大的每一階段,佇立在朱子徘徊吟詠的地方,聽著朱子的奇聞軼事,朱子的一切就這麼近在眼前,太漫長的歷史令我眼花撩亂,即便是行色匆匆所拾得的零碎片段,不知不覺卻也修補了我心中平面而陌生的聖人形象,拼拼湊湊中,我才正開始認識這一位元偉大而真實的哲學家。

        還記得中學老師要我們背誦朱子治家格言,讓我獲益甚多。看似簡單的起居生活,點點滴滴中蘊含的卻是生命學問的根源。背誦之餘,也見識到朱子對自我要求的全面和嚴謹。進入中文系後所認識的朱子,總是談著嚴肅而精深的哲學問題,孜孜矻矻地以生命去實踐。也因為這樣強悍巨大的韌性,使我在心中塑造了一個不茍言笑、嚴格厲肅、難以親近的朱子形象。

        一直以來,我總疑惑著朱子除了博大艱深的哲思之外,是否也有吟詠眼前風月的雅興與浪漫,直到這次的朱子之路,一連串的驚奇發現,我才打破了心中不真實的假象。首先是在尤溪博物館見到的朱子墨寶,讓我驚豔不已,有著讀聖賢書行仁義事的剛毅、鳶飛魚躍的氣勢,更有著天光雲影共徘徊曉起坐書齋,落花堆滿經的柔和與浪漫。接著是朱子的生平事蹟,例如其要求與妻子合葬、不畏路途遙遠,堅持為母親守喪,以及朱子與其岳父劉勉之、女婿黃榦的相處,又加上朱子弟子百余人為送葬至山間等記載,都讓我見識到了朱子的為人與情感,那肯定是不同於我先前狹隘而可笑的印象。理學家固然嚴謹守禮,但在以生命躬行實踐的理性中,必然會有感動於天地的感性,有了這一層認識,我心中的聖人形象似乎更添血肉,在感佩之餘,也透過這次的旅程重新認識朱子、感受朱子,如此才不枉費這趟為期七日且得來不易的朱子之路,我也總算是還給朱子一個清白了吧。

滿載而歸的感激之情

        滿載而歸的的不只是行囊,還有內心的感動和感謝,歸來已久,行囊早已卸盡,但難以整理的卻是心中的感動,在此僅能透過文字聊表心意。感謝楊祖漢老師鼓勵我們參加,為我撰寫推薦函,才讓我有這麼美好的收穫與回憶。另外,旅程中相傍左右的師長,有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楊儒賓老師、和藹親切的張崑將老師、喜歡唱歌的鄭墡謨老師、風趣幽默的蔡振豐老師、溫文和煦的賴錫三老師、嫺靜溫柔的林素娟老師、年輕親切的林永勝老師,以及全程與我們同行的方彥壽老師、蔡方鹿老師與師母,一路上和師長們或論學或談天,變成了我們最期待的事,七天以來的相伴同行,老師們淵博的學識、無私的傳授、如沐春風的親切,總是鼓勵我們、給我們許多寶貴的意見與方向,讓我獲益甚多。也要感謝同行中來自各個學科、領域的學長姐、同學們,讓我漫步在山水時,能有這麼多的玩伴相傍,在悠閒寫意的閒聊中,也能認識不同學門的知識,增長見聞。其中我最要感謝的,是從籌備、出發到回國都一路相隨的明珠學姊,領著我認識許多新朋友,舒緩了我出遠門的陌生與不安,以後我還要跟你一起出國遊玩喔。

       另外,定要感謝朱子之路的幕後英雄,有我最感佩的朱茂男會長與夫人,不僅對於推動朱子學說不遺餘力,聽著會長充滿智慧的言談,勇敢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我們所要學習的。也謝謝可愛的朱政光秘書長、親切的李小姐、兩位辛苦的秘書海晨與詠婷,以及朱土申會長、美珍姊的照顧與接待,辛苦你們了。

       最後,要感謝的就是朱老夫子,謝謝夫子在己醜之夏,給了我這麼一段永生難忘的驚奇之旅。(陳貞如:臺灣中央大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fucian25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