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先哲的足跡來自「朱子之路」的報告

袁詠年

     由臺灣朱子學研究會、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組織的由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中央大學、臺灣清華大學、逢甲大學、中正大學、成功大學,和湖南大學、四川師範大學共11所高校的教授,和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共40人組成的朱子之路研習營,在楊儒賓教授和朱茂男會長的率領下20097日到13赴尤溪和閩北各縣市圓滿成功地完成了各項研習活動。

     6日夜晚研習營的成員從臺北出發由於颱風天氣的影響,航班晚點次日淩晨方才抵達福州大飯店。當營員們安頓下來時,已經是7日早晨5點。窗外,天色已經放亮!雖然一夜無眠,人困馬乏,但一想到即將踏上嚮往已久的朱子之路,眾人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早餐後,我們背起行囊,登上旅行大巴,向此行的第一站朱熹的出生地尤溪進發!

一、尤溪(87日)

上午9點多,研習營一行抵達朱子之路的第一站尤溪縣。在當地領導的陪同下,我們先後參觀了朱熹生平展覽館、開山書院、南溪書院、沈郎樟和韋齋舊治等與朱熹有關的歷史遺跡。

尤溪縣朱子研究會的陳長根會長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朱熹在尤溪誕生、童年成長,以及朱熹後來回尤溪講學的經歷。同時介紹了朱子文化800多年來對尤溪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以及尤溪縣近年致力朱子文化建設,打造朱子文化城,並且將建設新型工業縣,打造朱子文化城,構建和諧新農村三句話視為當前尤溪的發展目標。陳先生長期在尤溪縣博物館工作,是一位文博專家。而尤溪縣博物館的辦公地點就在南溪書院之內,這使他對朱熹在尤溪的歷史遺跡爛熟於心,解說起來如數家珍。

營員們雖然大多是第一次來到大陸,但對南溪書院、沈郎樟和韋齋舊治這些名詞卻並不陌生,當然這些都是在撰寫朱子學的相關論文,搜集文獻資料時從書上讀到的。如今,一旦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場景就在眼前時,我們紛紛舉起數碼相機,把這一幅又一幅珍貴的紀念裝進鏡頭裡,疊放在心中,等回到家中,再慢慢品嘗和回味。

由於時間安排得很緊,尤溪縣的有關領導、文化局柯德欽局長等充分利用午餐的時間,與茂男會長和各位教授對如何開展今年111日的朱子大典,和明年515日以朱子文化為主的海峽論壇,明年7月在臺灣舉辦的來自朱子故里的親情等一系列活動,交換了意見。

午餐後,我們離開尤溪,奔向此行的第二站——南平!

我平常就有上網的習慣,兩天之後,我點擊朱子之路,發現在尤溪當地的網站上已經出現了這樣一條消息:《臺灣朱子之路研習營到我縣考察》,作者署名為池金寅。節錄於下:

由臺灣朱子學研究會、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組成的朱子之路研習營一行40多人,7日到我縣進行朱子之路研習活動,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卓祖澍陪同研習活動。研習營一行先後參觀了朱熹生平展覽館、開山書院、南溪書院、沈郎樟和韋齋舊治等朱熹活動遺跡,對朱熹的墨蹟、活動遺跡等文物進行詳細的瞭解,大量拍照和做考察記錄,並在朱熹活動遺跡點和朱子文化標誌性處合影留念。我縣朱子研究會有關負責人向臺灣客人詳細地介紹了朱熹在尤溪誕生、童年成長經歷,以及朱熹後來回尤講學的歷史背景;同時介紹了朱子文化800多年來對尤溪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和我縣致力朱子文化建設,打造朱子文化城的戰略意義。研習營一行對我縣已經舉行和計畫舉行的朱子文化周系列活動……表示讚賞,並希望加強海峽東西兩岸朱子文化的研究與交流,促進兩岸文化共同繁榮。尤溪政府網

二、南平(87日)

下午,大約340分,我們來到了南平市,在一所冠名為武夷風的大樓,被命名為延津文化講壇的地方,舉行朱子之路的始業式。

始業式上,臺灣代表團團長、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和朱茂男會長、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會長朱土申先後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楊教授說,這是他第二次率團來走朱子之路。他希望各位學員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認真學習,用心體會,以促進今後各自的研究。朱土申會長則代表閩北朱子故里聯誼會,對來自海峽彼岸的各位教授和學員們表示熱烈的歡迎。他希望大家在未來的幾天中能有全新體驗和收穫!茂男會長說,繼去年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首次舉行朱子之路後,得到了熱烈的迴響與鼓勵,使我們感到這是一項值得推動的文教事業,期待未來能夠秉持著朱子教化的精神,永續地傳承給下一代!他勉勵在座的莘莘學子們,在未來六天裡,能夠寄以人文心、關懷情,在參訪朱子故里的遺跡上而有所收穫,從而將朱子學的精神發揚光大。(原文載本期)

始業式後,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方彥壽主講《從南劍三先生延平四賢》(文已載本刊今年第四期),這是本次研習營的第一堂課。看得出來,為了上好這第一堂課,方先生在此前曾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圖文並茂的課件,和抑揚頓挫的演講,在學員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臺灣朱子之路研習活動受到南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政府何三寶副市長會見看望了研習營全體成員,並宴請了來自寶島臺灣和大陸其它高校的全體師生。晚宴中,為感謝南平市政府一貫以來對朱子文化事業的大力支持,朱茂男會長代表此行的全體營員向何副市長贈送了一幅鐫刻著朱文公畫像的紀念牌。

以下是當地的媒體對研習營在南平活動的報導:《臺灣朱子之路研習營到閩北考察》,作者署名為市委台辦黨支部。我猜想,他們很重視這篇報導,內容大概還經過集體討論,所以不用個人的名字。以下是這篇報導的節選:

87日下午,南平市武夷風延津文化講壇座無虛席,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方彥壽主講《從南劍三先生延平四賢》正在進行時。而與往常不同的是,做客延津文化講壇的是來自臺灣高校和有關研究部門的朱子學教授及學者們。觸目風光不易載此間何似舞雩台,當年朱熹徒步至延平拜李侗為師,逃禪歸儒。如今臺灣朱子之路研習營在7日至13日為期一周的活動中,將分別到尤溪、延平、政和、建陽、武夷山和江西鵝湖書院等朱熹生平活動過的實地考察,並沿途開設……六個專題講座,兩岸學者面對面研習探討。

這是自國務院支援福建省海西區建設《若干意見》出臺後,我市與臺灣學術性強、學者眾多的一次交流活動。臺灣朱子之路研習活動受到南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政府何三寶副市長會見看望了研習營全體成員,途經之處的政府及文化、旅遊等相關部門給予了熱情支持。閩北朱氏後裔聯誼會有關人員全程陪同。兩岸四地的朱子學專家學者,同走朱子之路,共研朱子之學,對深化朱子文化研究、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具有積極深遠的意義。

三、政和(88日)

上午9時許,研習營抵達政和,直奔地處鐵山鎮的朱森墓。一向清寂的山谷,因為我們的到來,頓時顯得熱鬧起來。

據當地的氣象部門預告,今日將有大雨,故後勤人員特別通知大家要帶傘。但下車後,卻是豔陽高照,溫度奇高,於是雨傘成了遮陽傘。在鐵山的山坡上,也就出現了一群撐著雨傘,頂著烈日向山坡上移動的人群!

我們簇擁在朱森墓前,認真地聽取當地的一位文史工作者的介紹。朱森(1075—1125),字良材,號退翁,朱氏婺源始祖朱古僚的七世孫,一代大儒朱熹的爺爺。政和八年(1118),朱森攜家從婺源跟隨任政和縣尉的長子朱松入遷政和。這位以儒為家業的一介布衣,曾屢屢教誡兒子說,政和山青水秀,風光如畫,可惜地處僻遠,儒學不興,如今你既為官一方,務必要涵濡教澤,以風化邑之子弟。朱松遵囑,想方設法籌建了名聞於世的雲根、星溪等書院。朱森後不幸病故,因戰亂道阻,也因生活的拮据,朱松兄弟不能扶柩還鄉,遂就近葬於護國寺西。青山處處埋忠骨,在閩北的大山中,朱氏入閩的第一位始祖從此長眠於此!

眼前的朱森墓,是世界朱氏聯合會前會長、朱文公第25世孫朱祥南先生捐資,1996年在原址修建。墓地由鵝卵石鋪就,具有宋代墓葬的典型風格。墓中央是一塊碑,上書宋承事郎朱公墓

沒有供品,沒有鮮花,在這位先賢的墓前,我們點燃心香一瓣,虔誠地三鞠躬!

拜謁完朱森墓,我們驅車前往雲根書院。這所書院是宋代大儒朱熹之父朱松任政和縣尉時所建的兩所書院之一,原址在政和熊山之麓。由於年湮代遠,書院早已不存。2004年,在當地賢達的宣導下,在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全力支持下,開始重建書院。對這項工程,原縣人大主任魏萬能先生,從策劃、籌資、設計、施工,以及工程品質、資金使用等方方面面,殫精竭力,嚴格把關。工程歷時3年,200610月竣工,總投資達400多萬元。

重建的政和雲根書院,坐落在政和城關的青龍山上。由於上山的道路狹窄,大巴車不能開上山去,為了節省時間,當地政府專門調派了幾部小車,把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直接送到書院的門口。

新建的雲根書院,頗具規模。登上石階,首先見到的是高聳的書院牌坊。書院內的建築有朱子閣、先賢祠、天光雲影樓、碑廊以及朱熹雕像等。站在高處的朱子閣上遠眺,但見山川縱橫,樓宇林立,熊城的大街小巷一覽無餘。

在書院的朱子閣內,當地的領導和政和的朱子後裔,和我們一起舉行了一個簡短的歡迎儀式和座談會。他們介紹說,近年來,為了重建雲根書院,政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人士齊心協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終於使書院重新屹立起來,並且日漸成為政和的文化活動和文化交流中心。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在新建成的雲根書院,歡迎來自海峽彼岸的朱子之路研習營的全體師生。希望大家今後能多來考亭朱氏入閩第一站和走一走,看一看,體驗一下政和的青山綠水和朱子文化!政和由於地域偏遠,宋代以前,文化教育事業比較落後。在朱松任縣尉,及其寓居政和期間,非常注重發展教育,培育人才,先後創辦雲根書院、星溪書院。其子朱熹秉承父志,致力理學思想的傳播,使政和從此文風振興,英才輩出,有了先賢過化之鄉美譽。

一個重視地方文化教育的官員,一座書院的創立,改變了一個地方的落後面貌,這讓來自臺灣的學者,尤其是朱子的後裔朱高正先生、朱茂男先生頗為感慨。他們既為先祖的德業感到自豪,同時也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繼承先祖的事業,使文公的精神和思想發揚光大而倍感責任重大!

四、建陽(88—9日)

在政和用過午餐後,當天下午四時許,研習營到達建陽考亭書院。在聽取了建陽市旅遊局局長謝道華對書院的簡要介紹後,眾人聚集在書院石牌坊前,拉起2009年朱子之路研習活動的橫幅,合影留念。之後,眾人登上書院長長的臺階,朝著山頂上的文公祠奔去!

晚餐之後,我們在建陽當地的兩位女領導宣傳部長張穎、副市長劉寒的陪同下,又聚集在研習營下榻的花園酒店14樓會議廳,聽取朱熹研究中心方彥壽先生題為《朱熹書院與考亭學派》的學術報告。一個多小時的報告,方先生圍繞著朱熹生平創建的四所書院和朱熹考亭學派的關係,以及朱熹創建書院的歷史意義等娓娓道來。

報告結束後,與會的教授、學員和當地的領導針對朱熹與書院這一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由於白天參訪了政和雲根書院和建陽考亭書院,話題很自然地就圍繞著對這兩所書院的觀後感而展開。

研習營的團長楊儒賓教授提出,政和作為一個貧困縣,能從民間籌資400萬而重建雲根書院,這確實讓人讚歎和振奮!而看完考亭書院後,感覺到作為朱子晚年這個最重要的學術機構,以目前的現狀,又如何能讓後來的人感受到朱子的精神?

一石激起千層浪!楊教授提出的這個問題,在青年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的說,在來之前,曾經閱讀過建陽的縣誌,知道考亭書院的歷史建築,是一個龐大的書院建築群落,看完現在的考亭書院,感到有一種強烈的失落感!有的說,文公的思想、文公的精神,在現在考亭書院這樣的一個時間和空間中,找不到歸宿,與想像中的書院全然不同,從而在內心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和迷惘。

對此,朱茂男會長說,書院作為一個教育機構,有教學,有師生,而現在的書院,大多只是一個旅遊的景點,而不是教育的基地,文化的基地,這樣是很難發展的。如果能像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那樣,讓這些書院與大學的教學結合起來,讓這些書院不僅是旅遊景點,同時也有教學單位,文化單位,這樣的書院,才是有生命力的。這一點,我曾經與何三寶副市長交流過,他也是武夷學院的創辦者之一,是一個教育家,他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何將武夷精舍、考亭書院或更多的書院,與現在的武夷學院的教學相結合,如何在這一點上得到突破。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世界朱氏聯合會和他有共識,這也是我們世界朱氏聯合會將此視為是當前的核心的任務之一。

對青年學生們的感慨和諸多委婉建議,建陽市的張穎部長和劉寒副市長表示理解。張部長說,大家來到建陽,是帶著一種頂禮膜拜,甚至是朝聖的心情來的,真正到了考亭拾級而上以後,那種失望的心情,遺憾的心情,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大家對朱子學說的那份執著與熱愛,讓我們非常感動!實際上,這對我們的工作也是一種支持和促進。其實,這也是我們建陽市委、市政府一直以來在考慮的重要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戰略性的舉措。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可能與朱子這位偉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學界的影響不相匹配,但我們一直都在努力著。我們一定會盡非常之責,舉非常之策,盡非常之力,來作好朱子這篇大文章,也請大家繼續給我們以支持。請大家相信我們,相信建陽,相信朱子講學的地方明天會更好!

最後,學員中有人對方先生今晚的報告提出幾點疑問,諸如建陽作為刻書中心,與朱熹書院刻書的關係;朱熹從五夫遷入考亭,曾有過東遷失計之悔,是因為前來拜訪的人太多,而他在考亭又深感門下弟子不多,修《禮書》缺人手幫忙等,這其中是否有其矛盾之處?對此,方先生作了答覆。他說,建陽在宋代作為全國的三大刻書中心之一,對書院刻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朱熹本人與建陽刻書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在考亭書院的刻本中,現存的還有元代的刻本。刻書與藏書,是書院三大功能之一(其餘兩個功能,是講學著述和祭祀),那為什麼在報告中沒有展開來說呢?這是因為過去這方面的文章已經寫了很多,甚至在網上都可以點擊到,所謂得意的話不宜天天說。第二個問題,朱熹遷居考亭的東遷失計之悔,發生在慶元黨禁之前,而門下弟子不多是發生在慶元黨禁之中,這是兩個時間段發生的事,不能放在一起來說。接著,他對朱子之路這一活動,也發表了一通感想。他說,去年的朱子之路,因為另一個學術會議同時召開,他只參加了前一兩天的活動,為此深感遺憾。這一次的朱子之路,他一定要全程陪同。和青年學生在一起,他感到一種青春的活力。他為儒學傳統後繼有人感到欣慰,這是朱子文化事業的希望之所在。近期在國務院發佈的決議中,把朱子文化列為保護和發展的重要物件,這令人非常振奮!剛才茂男會長說,當下我們還有很多困難,眼前有帶剌的玫瑰,但前途光明,因為天邊有美麗的彩虹!就在前兩天,方先生還寫了一篇短文,題目是《風正一帆懸》。他說,希望我們能在茂男會長這位船長的帶領下,我們大家一起去乘風破浪,去摘取天邊那一道屬於我們的彩虹

最後,楊儒賓團長對今晚的活動作了三點總結:一是感謝方彥壽先生的報告,幫助大家加深對朱熹書院學的認識,很有啟發;二是非常感謝建陽市的兩位領導,自始至終和大家一起聽報告,參加研討,並且對師生們提出的問題是有問必答,作出回應。她們剛才的發言,是她們真誠的心聲,我們相信建陽的明天一定會更好!三是非常希望朱子學的研究,不管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能在朱氏宗親會,和我們大家齊心協力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

不知不覺中,時間已經到了晚上十一點半,與會的師生們仍感意猶未盡,但為了明天的行程,楊儒賓團長在作完總結後,急急宣佈,今晚的活動到此結束!師生們這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第二天(9日)上午8點多鐘,在張穎部長和劉寒副市長的陪同下,研習營來到了朱子的母親祝夫人墓前。祝夫人墓地處建陽馬伏太平山的寒泉塢,乾道六年(1170)朱熹葬母於此,為便於守墓,又在墓側建了精舍,名曰寒泉,在此守墓、讀書、著述和講學。中國理學史上第一部哲學文章選集,著名的《近思錄》,就是在這兒,由朱熹與呂祖謙共同編纂而成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韓國朱子後裔的資助下,祝夫人墓曾得到一次很好的重修。重修後的祝夫人墓,仍然保存了宋代墓制的風格,顯得那麼質樸,古意盎然。墓前的天池一泓寒泉是那樣的澄澈,眾人紛紛把目光投向池水之中,似乎都想在水波灩瀲之中捕捉朱子當年在此讀書、講學時留下的身影。朱高正教授最近正在編寫一部有關解讀《近思錄》的著作。他非常高興地說,儘管我曾多次到過閩北,到過武夷山,但這個地方,我卻是第一次來,《近思錄》的誕生地,這對我的寫作太有幫助,太有意義了!

在張崑將教授的主持下,楊儒賓教授率領眾人肅立在墓前,宣讀了他在昨晚趕寫出來的祭文。而後大家向墓地三鞠躬,以表達對這位培養了一代偉人的偉大母親的崇高敬意!

離開祝夫人墓,研習營向黃坑進發。約10時許,我們來到了朱子墓前。在簡樸的祭拜儀式之後,眾人繞著墓地行走一周,以表達對朱夫子的崇敬之情。在墓地正前方的通道前,研習營又拉起條幅,拍攝了我感到是在此行中最為滿意的一張合照。雖然由於通道狹窄,難以容下這麼多的營員,以至後面幾排的人,有的被前排的人擋住了半邊臉,但我卻隱隱地從整體的畫面上感覺到了一種說不上來的氣勢。是什麼呢?也許,正是在這種擁擠中,顯示出了研習營成員的那種具有親密無間的集體性!一個共同的朱子文化事業,讓來自海峽兩岸不同地方,不同高校的師生們走近朱夫子的身旁,走在同一條朱子之路上。而在通道兩旁的那些日日夜夜與朱夫子為伴的綠樹和小草也簇擁在營員的身旁,或許,是朱夫子正在通過這些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為形(朱熹《孟子集注.離婁下》)的樹木和小草,想告訴我們一點什麼;或許,這些日夜守護在朱夫子墳瑩前的綠色精靈正在揮動它們的綠色的小手,為營員們呐喊和加油!

  數日後,點擊網頁,發現建陽的媒體上,只有一條短訊,《臺灣朱子之路研習團到我市參觀考察》:

  88—9日,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茂男先生率領的臺灣朱子之路研習團一行40人到我市考亭書院、祝夫人墓(寒泉精舍)、朱熹墓等地參觀考察,並與有關專家學者進行了學術交流。……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穎,副市長劉寒會見了考察團全體成員並陪同考察。

  此次活動由臺灣朱子學研究會和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協辦。這是兩會第四次組團到我市重走朱子之路。該會計畫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此類活動,以增進海峽兩岸朱子學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建陽市政府網)

五、武夷山(89—10日)

  離開朱子墓,研習營驅車前往武夷山,約11點半,到達武夷山三姑度假區,下榻在建興飯店。從電視上得知,由於颱風莫拉克的影響,臺灣高雄、台南、屏東和雲林一帶受到了嚴重的災害。來自臺灣的朱高正、朱茂男先生對此極為關注,焦急之情溢於言表。營員們也議論紛紛,但此刻,他們只能在心裡默默祈禱,希望家鄉的父老鄉親能夠平平安安!

  下午130分,我們準時出發,前往五夫。颱風帶來的大雨在我們前往五夫的路上狂瀉不止!在到達五夫的高速公路口,武夷山市的前副市長阮雪清女士和五夫鎮的領導正打著雨傘在焦急地等候。汽車到達五夫紫陽樓前時,雨水漸漸小了下來,營員們就在這樣的氣候中走進了朱子故居紫陽樓。在紫陽樓現任樓主小薑的引領下,營員們魚貫而入,一邊聽著小薑的介紹,一邊睜大眼睛四處觀察和打量著這座曾在書中無數遍見識過的,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老朋友。朱茂男會長又在紫陽樓買了一批《朱熹與五夫》的圖書,分送給每一位營員。會長這麼做的目的,我尋思,主要目的有兩點。其一,是為了宣傳和普及;其二,其實是一種不動聲色的資助。

  在小薑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走訪了興賢古街沿著朱子巷那高高低低的鵝卵石小道,追尋朱子當年的足跡;在興賢古書院靜肅的院落中,想像當年莘莘學子朗誦《四書集注》的讀書聲;在五夫社倉斑駁的牆頭上,捕捉災民喜獲救命之糧的歡呼!

  朱子學校,是五夫之行的最後一站。在學校的走廊上,我們遇上了幾位小同學。朱高正教授對他們說:小朋友,你們會背誦《朱子家訓》嗎?」「會!小朋友們齊聲回答。能背給爺爺聽嗎?」「好!聽到孩子們那熟練而又略顯稚氣的誦讀之聲,正好經過這裡的朱茂男會長心裡頓時樂開了花,喜悅之情,盡寫在臉上!

  在學校的朱子講堂內,座無虛席。鎮領導和學校校長向我們介紹了近年來五夫學校在世界朱氏聯合會和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的幫助和支持下,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學校在興建朱子園而做的大量工作。學校的一位名叫連豔的小畫家把她心愛的作品《興賢書院》贈送給茂男會長。畫面的左上方寫著贈給朱茂男爺爺,武夷山市朱子學校連豔。最後,由武夷學院副研究員張品端介紹朱熹在五夫的歷史遺跡。

  大約在下午5點時分,我們離開朱子講堂,來到朱子學校的禮堂,在那兒觀看學校師生排練的節目。第一個節目就是《朱子家訓》朗誦,接著是舞蹈《書院聲聲》,表現的是古興賢書院讀書講學的情景。來自河南溫縣陳家溝的太極大師朱天才(世界朱氏聯合會顧問)表演了他的陳氏太極拳。他的精湛拳藝,剛柔相濟的表演獲得在場人員的陣陣喝彩!

  朱天才先生十歲跟隨外祖父陳廣祿(陳氏第十七代傳人),後拜族舅,陳氏第十八代太極拳宗師陳照丕為師。1972年,陳照丕逝世後,朱天才又拜族舅陳照奎學習,從而全面地繼承和掌握了陳氏太極拳老架和新架一路、二路、太極推手、太極器械和技術理論,成為陳氏太極拳第十九代太極大師。1983年,應新加坡內務部部長李炯才先生的邀請到新加坡傳授陳氏太極拳。此後,長期在新加坡傳播太極文化,為增進中新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近年來,又多次赴台,在臺灣推廣太極拳,為推動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不遺餘力。此次赴朱子之路,就是應朱茂男會長的特邀專誠而來。

  搜訪網頁,發現當天有兩條相關新聞。一條來自中國新聞網。題為《觀古跡走書院聽講座,兩岸師生同朱子之路

  中新社武夷山八月九日電(記者周文傑)由臺灣朱子學研究會、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主辦的2009臺灣朱子之路研習營的十九位兩岸師生,九日來到武夷山參觀南宋理學宗師朱熹的古跡,走訪書院,並聆聽當地朱子文化研究專家的講座。

據活動組織者、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茂男介紹,此次活動將沿著朱熹出生、成長、學習、教學、為官、終老之地的路線尋訪,有來自臺灣大學、東吳大學等多所知名學府的十四位碩士生和博士生,以及四川師大、湖南長沙大學的五位師生參加。從八月六日開始,他們已尋訪了福建尤溪、延平、政和、建陽等地,在武夷山的三天裡,除參觀朱熹故居紫陽樓、創辦的五夫社倉以及學習、教學的興賢書院和武夷精舍之外,還將遊覽九曲溪,體驗朱熹所寫的《九曲棹歌》。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劉芝慶是第一次到大陸,他表示,通過參觀學習,發現武夷山正致力於朱子文化的復原和承發,這在臺灣和書本上都接觸不到。這次活動使他感到,無論是大陸的風俗民情、社會結構與文化等,與以前所知不盡相同。

朱熹一生在武夷山學習、生活、著述、講學長達五十年,為當地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潘建尊告訴記者,這裡存有的朱子古跡數量遠超自己的想像,很希望還能有機會來此細看。……

這條新聞需要補充說明。既然是說兩岸師生,就不能只說,而不說,而十九位是指兩岸學生的人數,包括老師、特邀來賓和組織者,則多達四十人。

另外一條報導來自武夷山市教育局網站。題為《臺灣朱子之路研習營踏訪朱子學校》,節略下於:

臺灣朱子之路研習營一行在參觀遊覽了五夫興賢古街、紫陽樓等景點之後,來到了朱子學校參觀指導。在李小勇校長的帶領下,朱會長一行參觀了朱子歷程展示欄、朱子紀念林主題公園、朱子學校省級農村示範圖書館等;觀看了學生以弘揚朱子文化、構建和諧校園為主題的學生作品展。隨後,營員們在朱子講學堂認真聆聽了武夷學院副研究員張品端介紹朱熹在武夷山的生平事蹟。臺灣朱子之路研習活動受到了朱子學校師生的熱烈歡迎,該校以文藝演出的方式熱情迎接嘉賓。……

10日,按照原先的安排,確實有像中新社記者所說的,將遊覽九曲溪,體驗朱熹所寫的《九曲棹歌》,遺憾的是,由於颱風天氣的影響,連續的大雨,九曲溪水猛漲,從安全的角度考慮,景區暫停了九曲泛舟的流覽項目。於是,這天的全天安排,臨時改為上午參訪武夷精舍和攀登天遊峰;下午則是遊覽流香澗,觀看大紅袍。由於連續一天的降雨,登山的同學中有幾位受了風寒,為了防止感冒傳染給其他營員,他們主動地採取了防護措施。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天中,出現了兩、三位戴口罩的營員。他們戴上口罩,是為了防止把病情傳染給其他營員,這在臺灣,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也是傳統儒學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一個具體實踐。

     晚上由《朱子文化》雜誌張建新社長邀請小型座談,共同討論《朱子文化》雜誌未來的規劃與發展方向。在稿源方面將透過各地通訊員,報導朱子學、宗親會活動與訪談臺灣學者;並由朱高正教授負責書院文化;朱述賢教授負責遺墨典故;朱傑人教授負責詩詞賞析;朱人求教授負責《易經》解析的相關資料收集。進而達成擴大每期一萬冊發行量,提供給學院及有心的社會人士閱讀等相關共識。

六、鉛山鵝湖書院(811日)

     用過早餐後,720分左右,我們從武夷山出發,去完成此次朱子之路唯一的一次跨省行動到江西省鉛山縣的鵝湖書院,去參加一次新的鵝湖之會

     九點稍過,我們已經到達鵝湖書院。鵝湖景區管委會的幾位領導王立斌、王忠強,和上饒師院的徐公喜教授早就在書院門口等候著我們的到來。簡短的問候之後,我們立即開始進行此行的主題活動朱子之路鵝湖書院研討會。

     會議由楊儒賓教授主持,聽取了上饒師院朱子研究所徐公喜教授介紹朱、陸鵝湖之會的盛況,聆聽四川大學蔡方鹿教授講述的《朱熹與陸九淵的鵝湖之會及其意義》(全文載本期《朱子文化》)。鵝湖書院,因淳熙二年(1175)的朱熹與陸九淵的一場學術論辯而名聞後世,給後世開創了學術自由論辯的優良傳統。

    會議結束後,楊儒賓教授詩興大發,口占了題為《己醜盛夏會議有感》七律一首,由來自臺灣清華大學的女碩士生薛伊芸揮毫書寫:

鵝湖之會天光開,八百年間複沉霾。

世運降升何足論,道途寂寂我重來!

     落款為楊儒賓俚句,薛伊芸書,一首好詩,和一手好書法,構成雙璧,贏得眾人的喝彩!茂男會長也揮毫手書斯文宗主,明辨篤行八個大字,別具深義。

     中午,研習營一行在鵝湖山下用過地道的農家午餐後,紛紛在斯文宗主繼往開來的石牌坊、窮理居敬的禦書樓,和鵝湖書院禮門前攝影留念。茂男會長又購買了由鵝湖書院王立斌先生編寫的《鵝湖書院》和《紫陽遺墨》,分發給每一位營員。

     中午大約一點多鐘,我們又匆匆啟程,乘車回到武夷山。

     對鵝湖之行,當地的媒體也作了報導,題為《臺灣朱子之路研習營研討會在鉛山鵝湖書院舉行》。節略於後:

     日前,由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共同舉辦的臺灣朱子之路研習營研討會在鉛山鵝湖書院舉行,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等九所臺灣高校的40余位著名學者、教授參加了研討……鵝湖書院是我國著名的書院之一,宋代朱熹與陸九淵在此舉行的鵝湖之會享譽海內外。臺灣高校的學者們在此聆聽歷史,感受書院厚重的文化底蘊,他們表示,要為傳承朱子精神,推進兩岸發展作貢獻。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常務)理事朱茂男說:海峽兩岸同宗同祖、朱子文化即將成為海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平臺,……鵝湖書院即將成為明年的兩岸交流、書院之間的文化交流很好的場所,我希望海峽兩岸因此走入更和平、更和諧的氛圍中。(上饒電視臺熊華)

七、武夷山(811日)

     下午三點多,我們來到武夷學院,參加在宋明理學研究中心舉行的朱子學說的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武夷學院的吳邦才書記致詞,對全體師生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朱茂男會長則對武夷學院對朱子之路活動的支持表示感謝,並向學院獻上本次活動的紀念品。而後,由朱高正教授、楊儒賓教授分別圍繞朱子學說的當代價值進行專題學術報告。楊儒賓教授的報告題為《朱子怎麼創造朱子的世界從文化運動的觀點著眼》(全文載本期《朱子文化》)

     晚餐之後,仍然在宋明理學研究中心進行題為《朱熹及其時代》的研討會,與此前不同,這場研討會的主角全部是來自寶島臺灣的學員們。研討會分為兩場進行。第一場的主題是《朱子的時代關懷:禮學與經學》,第二場的主題是《朱子的學問、文藝與教育思想》。依照順序,學員們陸續上臺宣講自己的論文,每位學員限時10分鐘。

     以下是學員們在研討會上的發言題目:史甄陶《向來辛苦夢家鄉論朱熹與徽州士人的交往與論學》;盧其薇《朱子聖賢氣象的時代關懷》;許明珠《朱子格物致知再探兼及儒學是否接上科學問題》;徐隆華《朱熹治〈論語〉態度初探》;朱紋儀《朱子言心》;劉芝慶《經世與濟民朱子的禮學》;郭黛暎《其責任至不輕黃榦如何傳承朱熹之禮?》;鄧筱君《朱熹與陳亮的書信論辨及上孝宗書劄之交集:論學才教育與王霸功業》;潘建尊《朱子的讀書法與教育》;薛伊芸《陳白沙書藝與書學思想》;陳貞如《論後人對朱熹〈武夷棹歌〉之唱和與仿作》;陳建明《讀書與進德之間》;胡育審《朱子之格物致知》。

     看得出來,學員的論題內容很廣泛,涉及朱子理學、經學、禮學、教育學、文學、書學,甚至是朱熹後學等方方面面的探討。作為朱子理學文化的新一代青年學者,他們的思維敏捷,很少有條條框框的束縛,也許,今天他(她)們還不太成熟,但在老一輩學者的率領和扶持下,他們在今後的學術界和教育界必將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的新生力量!

     研討會由張崑將教授主持,並給予點評。最後由楊儒賓教授作綜述。他說,聽完了各位同學的報告,總體感覺大家在出發之前,都作了充分的準備,相信通過這一次走朱子之路,對朱子學,大家一定會有一些更深的感觸和新的認識。回去以後,可以把這些感觸和體會補充到論文之中,對大家的學業一定是一個提升!

     研討會結束後,接著舉行朱子之路結業式。朱茂男會長作結業式總結發言。他說:這次透過朱子之路研習營的舉辦,從朱熹的出生地尤溪,到南平的延平四賢,建陽的考亭書院、寒泉精舍,一直到武夷山朱子故里投其半生講學的地方,在在顯示人文精神的典雅風貌。朱子之路不但拉近兩岸文化與教育之間的交流,更為日後兩岸以人文教育為基礎的合作新模式立下基礎。

     之後,茂男會長和楊儒賓教授,朱土申會長向來自兩岸高校的學員們頒發了結業證書。為期一周的朱子之路到此即將閉幕。

     在省城福州的媒體上,有一篇《南平:臺灣朱子之路研習營結考察訪問活動結束》的報導,作者署名為王丕志。節略如下:

     由臺灣清華大學,中正大學,中央大學等9所高校35位教授和博士碩士生組成的2009臺灣朱子之路研習營一行日前結束在閩北的訪問考察,返回臺灣。

     在一個星期的行程中,營員們沿著當年朱熹的足跡,先後考察了尤溪南溪書院,政和雲根書院,建陽考亭書院、朱熹墓,武夷山五夫裡,江西上饒鵝湖書院等名勝古跡,聆聽了朱熹文化講座,與當地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閩北厚重的朱子文化積澱和豐富的人文景觀給營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採訪朱子之路研習營營員:朱熹的學問我做了這麼多年,能夠來這裡親自參訪,其實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情。

採訪朱子之路研習營營員:感受最深的是朱子墓,那時候我都快哭了,我好想一直繞下去,因為那是我和朱熹最靠近的一個地方。……

採訪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茂男:福建和臺灣之間以朱子文化為中心為核心從事(文化交流),這樣努力一定是有它很好的正面效果。(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網)

八、福州(812—13日)

     12日用過早餐,全體營員上車,奔赴此行的最後一站福州。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會長朱土申因另有任務在此向我們一一告別,朱美珍秘書長和朱熹研究中心的方彥壽先生則隨同我們一起到達福州。

     下午一點多鐘,我們來到此行的最後一個參訪景點地處福州北峰的黃榦墓和黃榦創建的高峰書院。黃榦是朱熹的女婿,朱熹逝世後,他成為朱門領袖,在繼承和弘揚朱子學方面其功甚偉。

     聽說朱子之路要來參訪,黃榦的裔孫黃宏飛先生特地從香港趕回來,我們到達時,他已經等候多時了。黃先生講話有一個特點,他把朱熹稱為祖外公,把黃榦稱為我的祖先,他的這一獨特的稱呼,一下子拉近了朱氏宗親,和雖然不姓朱,但對朱熹卻十分景仰的營員們的心理距離!他向營員們詳細介紹了黃榦墓的情況。

     黃榦墓座落在福州市晉安區嶺頭鄉江南竹村庖犧谷,為黃榦與夫人朱氏合葬墓。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清光緒九年(1883)重修。墓制與建陽黃坑朱熹墓相同,平面亦呈字形,原為三合土結構。墓碑楷書宋大儒黃公勉齋墓200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榦逝世後,歷朝對其墳墓都進行過修繕。

     2003年,由黃榦後裔,著名企業家黃如論先生出資158萬元,香港企業家黃宏飛出資91萬元,由黃宏飛經辦,徵用黃榦墓周圍土地,重修黃榦墓,對墓園進行擴建,建山門,設碑廊,周圍設置圍牆,總其名日賢陵園。山門為石構,四柱三門,門柱楹聯:人間祥瑞古靈妙,嘉定陵園長潤賢。」「比翼天涯歸大道,珠磯太極照千秋。山門內的墓道兩側設碑廊,廊內立有歷代名人讚頌黃榦以及黃榦門人祭文等碑刻。

     高峰書院期是黃榦晚年創建的最後一所書院。在福州懷安縣長箕山匏犧原(今福州市晉安區嶺頭鎮江南竺),距黃勉齋墓不遠。下車後,我們朝著地處半山腰的書院遺址攀登而去。

     黃榦於嘉定十三年(1220)以承議郎主管亳州明道宮致仕回到福州後,創建高峰書院講學,弟子來自四川、湖南、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為了將這樣一座有歷史意義的書院重新矗立起來,黃宏飛先生數年來耗費了鉅資,用了幾年的時間來重整地基。但這所書院的重建可能遭受到了某種挫折而使工程停了下來。是什麼挫折呢?黃先生沒有說,我們也沒有問,我們現在看到的,仍然只是一些斷垣殘壁。

     站在高峰書院的的遺址上,來自臺灣清華大學的營員郭黛暎十分激動,因為她的研究課題就是研究黃榦如何傳承朱熹的禮學思想,在撰寫論文時,她曾參考過方彥壽先生撰寫的研究黃榦的論文。她看見方先生現在就站在身旁,於是請方先生和她合影留念。數日後,方先生收到了來自海峽彼岸的電子郵件。內容如下:

方彥壽老師:您好!

    為期八天的朱子之路順利落幕,方老師一直陪伴在所有學員左右。從您身上,看到學者孜孜矻矻、勤勉治學的典範,十分感動。期盼日後仍有向您請教的機會,謝謝老師。隨信附上8月12日參訪高峰書院時的合照,於該地和方老師合影,于我意義甚大,永難忘懷。

敬祝

研安

後學郭黛暎 敬上

     下午四點三十分左右,我們全體營員來到了福建師範大學文科大樓,舉行朱子之路的最後一場講座聽取朱人求副教授的《南宋書院教化與道學社會化適應以朱熹為中心的分析》(全文載《朱子文化》2009年第三期)的報告。朱先生的報告,為此行以察訪書院為基本線索的朱子文化之旅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九、尾聲(813日)

     上午九點三十分,長樂機場,人頭攢動。在旅行社的幫助下,師生們順利完成了登機前的所有準備工作。

     臨告別時,茂男會長交給方彥壽先生一封信,要他轉交給朱土申會長,說是籌辦今年十一月初朱子之路的幾點建議。今年十月底,尤溪要舉行祭祀朱熹的儀式,到時,茂男會長又要率領一批台島人士來重走朱子之路。不過十一月的朱子之路和這一次的參訪對象不同,主要是由臺灣的朱氏宗親組成,就像今年三月的朱子之路主要是由文德藥業的員工組成那樣。茂男會長的目標並不僅僅是限於學術界和教育界,也不僅僅是限於臺灣,他最終的目標是要將走這條路的人群擴大到社會各界,擴大到兩岸,甚至是東南亞各國的各個社會群體!因為朱熹的學說,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道德學說,是照耀社會人生的理性之光,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他本來就沒有,也不應有什麼行業的限制,地域的限制!

     想到這兒,我似乎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來自各行各業人們正在從海峽兩岸,從世界各地的不同地點出發,奔向這條朱子之路,走在最前頭的那一位,正是來自海峽東岸的朱茂男先生,在他的臉上,綻放著我們所熟悉的那種自信、堅毅而又燦爛的笑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fucian25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