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鬆綁是十二年國教的成敗關鍵

 

作者:葉沂

 

    十二年國教課綱要到105年才推出,論者認為明年就要上路,沿用舊課綱,教學現場一定會很混亂;主管當局則說課綱的訂定與頒布,影響深遠,須慎重從事。課綱推遲,似可諒解,但未來的課綱攸關整個國教的成敗,完善的課綱須開大門,應真正地納入各方意見,而非以學術背景極相似的學科教授為主體,來制定新課綱;邁大步,課綱是指導原則,在細節上應給學校、教師更大的自主空間。否則,課綱可能換湯不換藥,教育當局高懸的「適才適性」理想也是徒託空言。
    高中職免試入學之外的升學管道是特色招生,高中職如果要推出具特色的課程,必須開出符合學生需求的選修課。然而特招的原則之一是適法性,所謂適法性指的是必須遵守課綱的規定或者依實驗辦法的規定;新版課綱要到105年才推出,所以目前特招課程主要是根據實驗辦法,每間高中可有5至8學分的選修課程可以運用,占目前160學分不到十分之一。高中九九課綱有18門學科,在不到十分之一的狹窄的自主空間之下,各校不知如何開出特色課程?
    特色課程的選修學分,是課程配置的問題,屬於課綱的架構,但更重要的是內涵,沒有相應內涵的課綱,適才適性的理想不可能實現。台灣教改不是從今天才開始,但真正的內裡從來沒有動過,「課綱」並未能與時俱進,或具前瞻性視野。廢除課綱陳義過高,即使教育最進步的芬蘭也有課綱,但芬蘭的課綱是制訂課程的框架,是指導原則而不是藍圖,上課的內容主要由教師自己決定。
    而我們的課綱鉅細靡遺,連課程的章節、教學重點、教學評量都加以規定,如國文不只規定文言文語體文比例,還提供三十篇核心古文作為編選參考,規定如此細密,大大限縮了教師的空間。國文課綱的目標是「啟發文化反思能力」,將傳統文化的傳承列為核心課程天經地義,但連細節都要管,疏漏就多,三十篇古文中就有不少文章頗有商榷餘地,如李斯《諫逐客書》是窮兵黷武的擴張觀點,杜光庭的《虯髯客傳》是封建迷信的思維,這樣的篇章如何「啟發文化反思能力」?
    過去加工出口的年代,填鴨式教育也許夠用,以代工為主的經濟,傳統式的教育也能應付,但現在是知識經濟、創意經濟,我們的教育內容跟得上嗎?創意教學如合作教學、協同教學、檔案學習等,這些活化教學的方法,當然也是十二年國教的配套,但現在教師如果努力地編寫活化教學教案,充實地完成一周的課程,可能還要花三至四天來補課,才能跟上進度,因此課綱不大幅鬆綁,想在既有課程的框架內實施特招課程或活化課程,可說是緣木求魚。
    有效的教學模式如合作教學等,在我們這裡是偶一為之,但在芬蘭這是常態,芬蘭致力於問題導引式的教育,已經由知識的傳授轉變成問題的解決,由這一過程誘引出學生自我的反思與批判能力,老師的詢問是學習的重點,評量學生是以開放性的問題,來讓學生思索,這種獨立的學習及主動的技巧,讓學生能具備架構、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綱還未鬆綁的情況下,高中仍以傳遞式教學模式為主,資優學生可考上好的大學,懂得很多零碎知識,但沒看過幾本有深度的課外書籍。反之,早早跳脫升學魔咒者,可以得到更適性的發展,筆者見過一位明星高中學生,不汲汲於教科書,卻大量閱讀課外的心理學、文學、歷史、電影等書籍,考上創意類科系,他在這一科系如魚得水。
    在知識經濟當道的今天,台灣若要拋開扮演代工者的角色,擁抱二十一世紀的創意、批判思維的能力,教育體制必須轉型,轉型的關鍵之一,是大幅鬆綁課綱。課綱是關乎未來台灣命脈的重大議題,必須攤在陽光下,反覆斟酌、討論,才能趨近完善,諸教育擘畫先進,這樣的要求合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fucian25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