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與時同進」與「同時並進」

—朱子之路之我思與我見

(臺灣)張崑將

            朱子之路迄今已經第四屆,參加成員有來自韓國、日本、美國等外國老師或學生,也有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名校的師生,我走過了三屆,並參與策劃與實踐等工作,在此有必要做一反省與建議。以下我先用兩個概念說明我們朱子之路研習營的特色,一是「與時同進」,這是針對朱子之路對「禮」的實踐而言的;一是「同時並進」,這是針對宗親活動與學術活動的關係而說的。

        首先談「禮」的「與時同進」。朱子之路初期的前兩屆,並沒有明顯的「始業式」及朱子墓園的祭拜儀式,後來大家覺得走朱子之路,沒有「禮」,總是一大缺憾,也對不住朱老夫子,因此從第三屆起便加上「始業式」及墓園的祭拜儀式。我只舉「始業式暨敬師禮」活動說明之,我們選擇在朱熹當年創辦的武夷精舍,進行了約20分鐘的始業式活動,學員部分包括「恭讀祝文」、「行釋菜禮」、「朗誦敬師賀詞」,教師部分包括「祈求朱文公賜福」、「回贈學員禮物」,最後以齊頌「朱子家訓」為終。觀禮者有福建省的各級領導,當然還有觀光客,在簡單隆重而不失莊嚴肅穆的氣氛下,不僅參加朱子之路的學員可以感受到從這個時間點起,要開始認真走朱子之路,想朱子的問題,學習朱子的學問精神,同時也讓觀禮者感受禮儀的實踐活動有助於推動與發展文化活動,並增進其文化的深度內涵。當然更重要是,想要讓參與者與觀禮者找回中國文化裡的敬師傳統。

  不過,要強調的是,實行古禮必須「與時同進」,畢竟時代已經邁入21世紀,我們不可能一切的禮都要求與古代一樣,事實上也不可能一樣,只要抓住禮的精神,儀式上的活動可因「時」(時間)、「處」(空間)、「位」(地位)之不同而有所更動,古人也說過「禮以時為大」、「因革損益」,彈性運用而不失古禮精神,才能使古禮在當代活絡化。總之,「有禮」比「無禮」好,「簡禮」比「繁禮」更能令現代人接受。至於為何要有「禮」?行禮的主要精神是什麼?所謂「不學禮,無以立」,立身處事需要「禮」,當然更重要的是「禮」中可展現儒家「仁」的精神,孔子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以及「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並不是說只要「仁」不要「禮樂」,而是強調「仁」與「禮樂」不分,禮樂可以使「仁」的理念具體化、真實化,所以抓住「禮」的真精神在於「仁」,則一切因革損益、舍繁就簡、與時同進,並不違禮。

       其次是宗親活動與學術活動的「同時並進」,我個人認為這是朱子之路活動的最大特色。四屆的朱子之路活動,每一屆都是宗親活動與學術活動「同時並進」,宗親組織有「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世界朱氏聯合會」等三個組織,他們負責整個活動的經濟支援與聯繫工作;學術組織有「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中國宋明理學研究中心」等組織負責兩岸研究生論壇的學術活動。也許朱氏宗親對於加入了朱子學術活動有一些疑慮,有把朱氏宗親的活動邊緣化之虞,事實上回顧四屆以來的活動,宗親活動與學術團體互相配合,可謂同時用兩隻腳走路。如果只有朱氏宗親的活動,開不出朱子理學的普世性價值意義;反之,如果只有學術性的朱子學活動,也容易把朱子學學術化,喪失朱子學的實踐性。用朱子的「理氣」關係來說,宗親活動與學術活動應該處於「不即不離」的關係。

  我記得2006年在臺灣大學舉辦的《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研討會中,一位知名的日本學者子安宣邦教授即表達,在日本沒有這種姓氏宗親的聯誼活動,更不用說朱氏宗親有世界性的聯合組織。我們再把朱氏宗親放大格局來看,即使在全世界也找不到像中國這樣具有跨國界而以姓氏宗親為主的世界性組織。但是,朱氏宗親比其他宗親能夠成為世界性組織,或者朱氏宗親的世界性組織要發展的可長可久,絕對不是靠宗親力量與活動而已,而是靠朱子學術精神所具有的普世價值與意義。因此,學術活動與宗親活動必須要「同時並進」,合則兩利,離則兩傷。

       朱子之路有以上「與時並進」與「同時並進」的特色,但連續四屆的朱子之路,實施到現在也應該有一個總反省的必要,以下從關心『朱子之路若要可長可久』這樣的問題意識,提出『四個必要條件』,作為建言:

1、第一個必要條件:必須要有常態性的學術機構承擔這個任務,而且也必須是學術性的機構。目前朱子之路的統籌工作主要是由臺灣方面的宗親組織與「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推動與執行,大陸朱氏宗親與學術組織配合。但若考慮可長可久,這樣的合作方式勢必改變,朱子之路要有學術活動,必須學者參與,因此大陸方面若有大學機構,願意承擔朱子之路的活動,將有利於朱子之路活動的常態性發展。

2、第二個必要條件:承接上述的第一個必要條件,要由臺灣主導的工作漸漸轉換到大陸主導,或者是兩者共同主導。連續四屆的朱子之路活動,都是由臺灣宗親、學者主動,大陸宗親、學者被動,這樣的主客現象,已經到了變換的轉捩點。但是,朱子之路若要可長可久,應該慢慢由臺灣主導轉移到大陸主導,一方面固然是朱子的所有遺跡在大陸,許多聯繫工作需要大陸官方或學者互相配合,另方面也是考量由大陸主導的話,有助於在大陸推廣朱子之路的文化活動。例如今年的朱子之路由於加上了福建師範大學朱人求教授作為居中聯絡人,使得聯繫工作變得很順暢。

3、第三個必要條件:要有常態性的基金會固定補助朱子之路的活動經費。一項活動沒有固定經費支持,短則辦一兩次,長則辦五六次,終不免吹熄燈號。四屆以來的活動經費,大都由「世界朱氏聯合會」、「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支出,其中主要的核心人物是朱茂男董事長的大力支持,但我個人認為這並非常態。現在朱氏宗親組織在臺灣、中國大陸、韓國、馬來西亞、美國等都有,學術上的「協會」,在臺灣也有「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在中國大陸有「中華朱子學學會」,特地為「朱子之路」募款並不是問題。只是,我現在要強調的是,在各宗親或協會組織裡,有無將朱子之路這樣具有深遠文化意義的活動,當成是一個有利於朱子學或朱氏宗親永續發展的重要活動。我覺得目前中國有許多傑出的企業家,甚至在朱氏宗親有許多傑出的企業家,若能說服諸多企業家體認這樣的朱子之路文化活動,是有助於推廣中華文化及宗親組織,成立一項特別為朱子之路而成立的文化基金會,則常態性的經費問題應該能夠解決。

4、第四個必要條件:鼓勵福建省官方將「朱子文化」作為通貫福建省的「文化品牌」,成立每年定期的「朱子文化節」,打開朱子文化的地方性格,朝向世界性的朱子文化節。我之所以有這樣的體會,是因為連續幾次以來,與來到武夷山的遊客聊天,他們許多人只知道爬天遊峰、泛九曲,雖聽過朱子,但也多僅此而已,更不用說外國的觀光客。我認為這不是遊客的問題,而是當局缺乏將朱子文化透過「文化品牌」方式,行銷到來此旅遊或進行文化活動團體的思維。

世界各地做的最好的是日本,每一鄉村或市鎮在每年的固定時間都有屬於地方文化的「祭典」或「慶典」,吸引日本或全世界的遊客遊覽,且在全國各地或用網路或在城市交通運輸通道、乃至機場旅遊導覽旅遊手冊上,均有各城鎮祭典的大略介紹與舉行時間。現在,福建省有的是朱子的文化品牌,但缺的是將之成為每年固定時間舉行祭典或慶典活動,光靠五年一次或十年一次的盛大祭典或慶祝活動是不夠的,而是要每年的定時、定點,提供各色各樣的文化觀光之旅。定時的話,每年應該有固定時間,期間訂為一周或兩周乃至一個月,最好的時間是暑假或寒假時間;定點的話,可選建陽市或武夷山市,兩市可以推出各別朱子文化活動,時間不要重疊。

除此之外,要配合的許多配套措施,包括觀光飯店的配合、導遊素質的再教育、發行各類有關朱子文化的商品(如將朱子的詩詞印製運用在朱子餐、朱子杯、朱子館、朱子智慧筆、朱子餅、朱子衣服、朱子戲劇、朱子茶、朱子故事….)、規劃朱子文化活動的參觀路線(如朱子之路就是一項最好的參觀路線),讓遊客舉目所見,都離不開朱子的詩詞文化,沈浸在無所不在的朱子文化的洗禮中。現在,閩北各地的朱子活動,是各搞各的,缺乏將朱子文化作為一個通貫性的祭典或慶典活動,故看起來只是一個地方性的格局,將來朱子文化節若要迎向世界性,則需要整合且提出全盤的朱子文化節的規劃,打通任督二脈,使筋脈與氣血相通,朱子文化節方能生機勃勃地準備迎向全世界。而「朱子之路」的活動正可以說為這樣的「朱子文化節」作一個前導的工作,因為它連續四年以來都定時也定點的一項實踐文化活動,也漸漸立下一個文化品牌。

路,是人走出來的,如今有桃李有之,是否能成為蹊徑,以上四個必要,提供當局省思。(張崑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秘書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nfucian2564 的頭像
    Confucian2564

    【儒家公民】論壇 Forum for Confucian Citizens

    Confucian25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