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朱子之路上
(臺灣)李琬晴
八天七夜,身為認識義理的初心者,我似乎也在懵懵懂懂間被天、地、人三方面填實了。朱熹之於我,再也不僅是《四書章句集注》的作者,也不僅是古聖先賢中,因認識不深而對其言行無深切理解的那號人物。
世界朱氏聯合會將推展先祖朱熹的思想視為重大目標之一,而他們所能、所願動員的力量,應使他氏惶恐。此次朱子之路可說是各地各界朱氏宗親傾力相助方能成行的,途中師長們毫不藏私,對後輩詳加指點,也不局限於學術知識:許多師長幫助我對生涯規劃有更明確的方向,那可是一生受用的。
所有的行程緊扣著朱熹之命,隨著拜訪其祖父、父母之墓與故里,補完了對朱熹幼時成長的認識。教育始於家教,而朱子成人後廣建書院,致力於普及孩童教育,與其師長教誨肯定是有些關連的。拜訪書院——南溪、雲根、考亭等等,並在其中聽講,也是別有滋味。行前,那些地名景點原都僅止於課本中的地位,乾癟而平面。但八天中,尤溪、南平、政和、建陽、五夫里、武夷山赫然躍出,環我在其中。見各地山水風情在眼前劃開,心中有著無法以言語適切形容的感謝與敬畏——這是大無畏的人們面對自然所保有最原初的反應。尤其在武夷山的行程中,細雨綿綿卻是柔化了剛硬岩貌。經過山澗還能矇矓地想,這是否是仙人居處呢?在高低錯落的山路上,我揮汗如雨,喝叱喝叱地牛喘,平日閑懶怠惰的身軀果然在此時暴露弱點。反觀朱天才大師步履穩當,健步如飛,在後來的太極拳課程中果然得知其養生之道:太極是相對、是矛盾,最後達到統一。是迴圈、是陰陽所形成的剛柔,包含了開合、虛實、快慢,整體通過「圓」來進行變化。這除了是實用性極高的課程之外,朱熹將太極與理結合,又有言「無極而太極」,因此這也是緊扣此行主題的。
拜訪沒有工業污染的天藍水清,可以理解當初在各地建草堂教化世人的朱熹,應在這澄澈環境中不斷地省思、磨亮他對萬物的認識——萬殊各有一理,而理本一貫,也就是理一分殊的思想。途中各餐更是有各地珍味美食,多是來自自然恩賜。像是如今在臺灣已成為往日記憶的泥鰍和田螺,及非水清而不可得的岩蛙,甚至在五夫這盛產蓮花之地嘗到鮮剝蓮子那略澀的甘甜滋味,都是旅程中美好的回憶。唯遺憾現今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們大多對朱熹的認識不深,或許是因意識形態上刻意抹去,也可能追求吃飽穿暖在他們生活中已占了太大部分。因此即便盡眾人之力募集資金又重覓基地來恢復往日榮光,然而在言談中並沒有顯露對朱熹思想有進一步研究,或是在當地如何計劃性地普及朱熹理學。新簇簇的復古建築無法滿足我對直接接觸朱熹過往的欲念,但在行程中,我們承蒙各地居民熱情接待,尤其是五夫里當地仿佛全力捧場地動員朱子小學為這麼一行遠方來客演出。生嫩不是問題,孩子們眼中那份「我要做好」的光,以及小學師長們一心展現他們努力的成果,是令我自覺承擔不起的。也許經過時間推進,會有更多居民對這位八百年前的鄰居產生共鳴,將其理念實踐於生活中,屆時將會如同在現代朱子路上點亮沿途明燈。
雖然經過了數天的洗禮,我對朱熹思想卻僅能稱得上認識而尚有不解之處。聽聞團中師長及學姐言談間多有深度,不免惶惶終日,身在其中處處汗顏,這恰好是個機會敦促我回家後埋首於書卷間。其實在尚未修習宋明理學相關課程前,便對這位理學大家有著較為人性的認識,對於理解他的想法是有很大幫助的。這次旅行圓滿地結束必須感謝世界朱氏聯合會及各地朱氏宗親會,還有所有與會的師長和學長,是集眾人之力才能辦成這麼具有重大意義的活動;不僅是學術交流,在文化及尋幽訪勝上也是令人玩味再三的。願此活動能長長久久,使更多莘莘學子有機會跨越書本,見到先賢最真實的面貌。(李琬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二年級學生)
留言列表